首頁/紙紮精品/紙紮的由來 紙紮的由來YA CHIAO12 9 月, 2024紙紮精品 相傳當時唐太宗夢遊地府,在回返的途中碰上餓鬼糾纏,最後相借寄存於陰間的紙錢,散發於餓鬼得予脫身。 清醒後,唐太宗舉辦普渡法會,並命人用竹子和紙製成房屋,焚燒予惡鬼。 後來民間加以仿效,糊紙工藝漸漸流傳。 因此在糊紙行業中,仍有人奉唐太宗為開山祖師紙紮工藝的類型與功能以祭祀為主的傳統紙紮工藝,其主要功能乃是在祭祀活動中做為一種具體的媒介,因此其類型與功能也可根據祭祀的性質來加以區分。在台灣的傳統佛、道二教信仰中,通常將祭祀的性質區分為紅、白或紅、黑兩大類型目前在品類眾多的紅事紙糊工藝品中,尤其以建醮普度所用的各項紮作神像、屋宇宮殿,以及成年禮與七夕祭祀七娘媽所用的「七娘媽亭」,在造形上較為繁複,所需之功夫亦較為繁複,故最受民間所重視白事所使用的紙紮工藝品種類較為簡單,主要為喪禮以及做功德法事兩種用途。在喪禮中所用的有各式各樣的靈厝、魂轎、紙人、紙車等,以及各種燒化與亡者的各種日用家具等;做功德法事中所用的,常見的有「做旬」以及「打城」法事所用的紙城、功曹庫吏紙像等。在這類白事紙糊工藝品中,以靈厝最受矚目。白事紙紮工藝的品類雖較為單純,但由於死亡是人生最終的大事,再加上台灣民間的死亡觀念使然,喪事所用的諸般紙糊工藝品在數量上使用得頗多,甚且因為經濟的富裕,使得靈厝之形體有愈加龐大豪華之趨勢。